方 曲's profile

Soft Explosions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行動場紀錄


Soft Explosions起源於2014年末參與由德國藝術家Juliane Stiegele帶 領的《跨領域創作思考工作坊》,工作坊以「以1度c溫暖這座城市」為主題, 以創作介入城市,試圖改變人與人原本冷漠的關係。

自古以來人類為了驅離恐懼與危險而點起火,「燈光」代表文明的開端,在光線的環繞下,人們感到溫暖與安全,我認為燈點是非常容易吸引人靠近並帶給人溫度感的事物,於是製作數百個發光燈點,並將發光體以網狀結構佈置在各個城市時常被忽略的角落, 如昏暗的巷弄,或疏於整理清掃之環境。佈置完畢後在原地等待,開放讓任何 經過的人將燈點帶走,行經的路人可以自由選擇: 無視、單純欣賞,或因其自發的好奇心與我產生連結,如果他們願意,將提供 紙筆,邀請他們寫下希望將燈點帶往何方,每次行動場結束,我會將觀眾提供 的地點紀錄在雲端地圖上,隨著場次與觀眾的累積,漸漸繪製成ㄧ幅光跡塗鴉/ 地圖。

與地圖累加的情況相反,作品本身則在展出過程不斷被消耗。作品以寄生的方 式存在在城市之中(網狀附生於建築物、樹枝等),並像孢子或資訊一般被觀 眾傳播———藉由公眾的合作,燈點被帶往住宅、工作室、商場、車站、公共 廁所等任意場所,滲入他們各自熟悉的生活場域。

而材質的選擇,從冷氣管、彈力線、LED燈到鈕扣電池,皆使用取得容易、單價 不高,大眾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意見到之物件,以此熟悉感降低藝術作品給人的 距離,在視覺效果上,透明材質讓觀眾能直接窺見其內部結構,進而了解發光 體運作方式,也利用透明這既隱藏,但同時不失存在感的特性,試圖讓作品在 不同場域寄生而不顯突兀。
我希望能創造ㄧ件讓觀眾親近,且能與藝術家本人互動的作品,同時,我很好 奇在失去標價與藝術機構的背書後,藝術品對於觀眾的價值會剩下什麼?他們 是否還會認同它是ㄧ件作品?甚至認同其中挾帶了某種精神意義?我想知道如 果他們認為藝術有其質地,又會如何去闡述。

為了降低隔閡,將作品置於日常生活場域而非,且設定不需付出任何金錢就能帶走,藉此誘發觀眾詢問:「這是什麼?」「在幹麻?」「這是在賣的嗎?」 「要送我喔?這貴嗎?」「是哪個單位要你做活動?」「做這個目的是什 麼?」「看起來很像商品耶,為什麼不用錢?」「藝術品不用錢喔?」「如果 我在家也能把這東西做出來,還叫藝術嗎?」...種種的對於作品的提問與想像, 正是我在街頭佈置燈點的目的,藉由發送燈點,讓我能夠直接面對觀眾,與他們產生連結與對話,進而在過程中,漸漸瞭解大眾對於藝術的想像與看法。

在各種不同的場域,我遇到了各式各樣,身份年齡背景皆不同的觀眾,從兒童、 學生、移工、藥師、設計師、教授、漁夫、校長、警察、記者、財團經理到街 友...等。
對我來說,與不同觀眾互動的感性經驗,是此件作品最重要的部分,也在過程漸漸認知到,創作是有如生命般龐大的實踐歷程,透過實踐,才能獲得到唯有實踐才能觀測到的面向,進而刺激自己不斷向內提問,讓作品更加完整,同時映照自身的生命。

2014至今行動場地點:
淡水榕提下
華山文創園區
台灣藝術家博覽會
北投公園涼亭 
士林郭家古宅 
學學大樓 
雍和藝術基金會 
台北當代藝術館 
霞海城隍廟
















Soft Explosions
Published:

Owner

Soft Explosions

Published: